山东企业“互联网+”“移动营销”的优选品牌
数字应用开发倡导者
Manus是否会引领Agent的新纪元?如何深入理解Agent及其面临的障碍?当前是否为Agent发展的黄金时机?各类参与者应如何迎接Agent的浪潮?Agent是否能取代实习生的角色……
3月8日,网易科技特邀两位从大厂离职、现活跃于AI创业前线的嘉宾——李博杰与彭康伟,分享他们的见解与判断。
李博杰,曾是华为“天才少年”,担任过华为计算机网络与协议实验室副首席专家,荣获微软学者奖。2023年,他投身于AI创业,作为PINE AI的首席科学家,致力于构建如电影《她》(Her)中Samantha般的通用智能助理,服务于每个人及组织。
彭康伟,在腾讯从零到一打造过月活过亿的C端产品,2023年离职创业,创立梦马智能,致力于开发新一代的AI内容平台。
作为AI浪潮的弄潮儿,他们如何在汹涌的波涛中寻觅方向?通过他们的视角,我们又能窥见一个怎样的Agent未来?网易科技整理了他们对十个关键议题的回应。
以下内容由《网易科技》整理,保持原意不变:
一、对Agent的理解
李博杰:Agent的概念源远流长,早在上世纪60年代人工智能初现端倪时便已存在。Agent的本质在于它是一个中介或代理,能够感知环境,依据感知进行规划,并采取行动。传统的ChatBot,如ChatGPT,通过用户提问得到答案,问答即结束。而Agent则不同,当你赋予它一个任务,它不仅会回应,还会主动搜集信息,利用周边资源,直至任务完成。这是ChatBot与Agent的核心差异。
比尔·盖茨很早就洞察了这一方向。我在微软任职时,Office 2003中的小回形针助手(Clippy)便是一次早期尝试,它会询问是否需要帮助。但因当时AI技术尚不成熟,最终在Office 2007中被移除。随后的Cortana、Siri等助手,也可视为Agent的早期形态,能协助用户完成简单任务。发展至今,如今的Agent(如Manus)已能处理长时间、复杂的任务,时长可达半小时至一小时。
彭康伟:我认为,以往的大语言模型(LLM)更像是咨询专家,解答疑难问题。而Agent则如同高智商的实习生,能协助我们完成具体任务。
烟台三明网络专注软件开发10年+,具备烟台APP开发、烟台小程序定制、烟台公众号定制、烟台网站建设、烟台商城开发、烟台分销系统开发、烟台康复系统开发,致力烟台互联网+行业的系统定制开发与运营,为企业发展提供助力。